增城南池村夏日现场:杨桃当“教具”,聋健大学生带娃过别样暑假
七月的增城区南池村,田埂上的杨桃叶被晒得发亮,村口晒谷场边,一群孩子正围着几个大学生笑闹。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的“北斗九星”突击队刚到,听障学生小王打手语比划着“杨桃”,旁边社工专业的小李赶紧翻译:“哥哥说,要跟大家用村里的杨桃做游戏呢!”
游戏里藏着乡土课
“谁是卧底”的卡片刚发下去,扎羊角辫的丫丫就举了手:“它长得像星星,我们村到处都是!”对面的小虎急得跳脚:“黄澄澄的,咬一口酸溜溜!”两人争的正是“杨桃”——这破冰游戏里的词,全是村里常见的果子。志愿者小李蹲在一旁笑:“娃们说的都是平时观察到的,比课本上的还生动。”
午后的杨桃树下,大学生们讲起了老故事。“当年你爷爷们顶着日头开荒种杨桃,才有了现在的果园。”听着听着,穿白T恤的小宇拽了拽志愿者的衣角:“我爷每天天不亮就去浇水,原来这么辛苦啊。”后来排情景剧,孩子们演起村民种杨桃的场景,小宇演挑水的角色,腰板挺得笔直,额头上还特意抹了把泥。
画笔把村子画成了童话
上上通
志愿者指导孩子们绘家乡特产。
美术课的画纸一铺开,孩子们的笔就没停过。小航画的杨桃枝桠上,挂着个比他脑袋还大的果子,旁边歪歪扭扭写着“我家的”;小雅更神,画里杨桃变成了小船,载着她驶向画纸外的“大城市”。听障志愿者小陈凑过去,用手指在纸上画了颗星星,小雅立刻懂了:“对!杨桃切开就是星星!”两人你一笔我一划,把星星画在了杨桃船上。
大学生志愿者手把手教孩子们墙绘。
最热闹的是画墙绘。村里那面灰扑扑的土墙,成了孩子们的“大画布”。听障学生们负责勾轮廓,杨桃横切面的五角星、荔枝的红果皮,用粉笔轻轻一描就活了;健听学生们忙着调颜料,还得盯着爬上小板凳的孩子:“慢点!颜料别蹭衣服上!”五天后路过的村民都停下脚,“这墙亮堂的哟,像把杨桃园搬过来了!”
杨桃树下说梦想
“长大想干啥?”志愿者的话刚落,孩子们就扑到彩纸前。小辉画了个戴眼镜的人,蹲在杨桃树下记笔记:“我要让杨桃更甜!”小彤的画里,自己举着个大喇叭,身边围满了人:“我要告诉所有人,我们南池村的杨桃最好吃!”
孩子们踊跃举手参加杨桃绕口令挑战。
志愿者指着不远处的杨桃树说:“你们看,树要浇水施肥才结果,人也得好好学习、天天开心,才能长大成事。”孩子们盯着枝头沉甸甸的果子,使劲点头。
十来天过去,杨桃还挂在枝头,可村里的娃们像换了个样。丫丫见人就大方介绍“我们村的杨桃故事”,小航的画里多了好多家乡的细节。突击队临走时,孩子们塞过来一篮刚摘的杨桃,黄澄澄的,像一颗颗小星星。
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成果。
“其实是我们跟着娃们学了不少。”小李说,听障同学的眼神、手势比说话还管用,健听同学的翻译让沟通更顺畅,“这杨桃不光串起了课堂,更串起了我们和娃们的心。”
南方+记者 欧阳胜勇
通讯员 朱敏 许阳上上通
启运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