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虞晔)“天一冷就跑厕所”、“腹痛腹泻反复来,肠胃镜检查却正常”成为不少人寒冷季节的困扰。10月26日,“降温拉肚子增多” 话题登上微博热搜万达策略,引发众多网友共鸣。降温后腹泻高发与肠道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密切相关,部分患者经肠胃镜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但反复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需警惕环境因素诱发的问题。

“降温拉肚子增多” 话题微博热搜截图。
10月27日万达策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执行主任陈坛辀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降温后腹泻增多,多与以下几类因素相关:
胃肠功能紊乱:胃肠道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气温骤降时,腹部受凉会刺激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导致胃肠蠕动加快,影响食物消化吸收,进而引发腹泻、腹痛。“正常情况下,食物经消化吸收后,残渣在大肠形成粪便并规律排出,而低温刺激会打破这一稳定过程,导致排便习惯改变。” 陈坛辀说道。
肠道菌群失衡:肠道菌群平衡是维持消化功能的关键,而温度变化会直接影响菌群生存环境。低温环境下,有益菌活性降低,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食物发酵产生的气体增多,引发腹胀、腹泻。同时,秋冬季节饮食中肉类、辛辣食物比例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也会进一步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加重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由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微生态失衡、精神心理障碍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低温刺激会诱发或加重症状。2025年中国国家疾控局最新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群中高达21.7%的人存在肠易激综合征症状,这也是降温后腹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患者腹痛多位于下腹部或左下腹万达策略,排便后可缓解,腹泻多为黏液稀便,无脓血,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的情况。
食物不耐受:降温后,人们对火锅、烧烤、乳制品等食物的摄入增多,若本身存在乳糖不耐受、果糖不耐受等情况,未被消化的食物成分会在肠道内堆积,导致肠道渗透压升高,引发腹泻。
陈坛辀表示,出现腹泻时需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轻度腹泻患者可先通过家庭护理缓解症状,如饮用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饮食上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蒸蛋等,避免辛辣、油腻、生冷、产气食物。同时,注意腹部保暖,可用热水袋热敷腹部,缓解胃肠道痉挛引发的腹痛。腹泻症状较明显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避免自行使用抗生素进一步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加重腹泻。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出现腹泻频繁,每日达10余次,大便呈水样;伴有剧烈腹痛、高热、呕吐;出现脱水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冬季预防腹泻的核心是规避诱因、调节肠道功能、保持身心健康,陈坛辀提醒大众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注意腹部保暖:气温变化时及时增添衣物,夜间睡眠时盖好被褥,防止腹部受凉,诱发肠道痉挛。
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辛辣、油腻、生冷食物及产气食物的摄入,如辣椒、油炸食品、冰淇淋、豆类等。对于有食物不耐受的人群,需明确不耐受食物并避免食用。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可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道菌群平衡,缓解压力。
调节情绪压力:精神心理因素是肠易激综合征的重要诱因,焦虑、紧张、抑郁等情绪会影响胃肠道功能。日常生活中可通过听音乐、冥想、与人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必要时可寻求心理疏导。
定期筛查与管理:中青年女性、有家族史者、长期压力大者建议定期进行肠道健康筛查,如便常规、肠镜等,排除器质性疾病。若已确诊肠易激综合征,需遵医嘱规律治疗,避免自行停药,同时记录症状发作的诱因,如饮食、情绪、温度变化等万达策略,针对性规避。
启运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