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种名为“假装上班公司”的新奇业态,以为处于职场空窗期、通过假装上班瞒住家人作为宣传手段,在社交媒体走红。它为那些刚结束一份工作、正在寻找新方向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去处:一个可以维持“朝九晚五”生活节奏、回避家庭关切目光的临时“驿站”。
杭州有家“假装上班无限公司”,每天30元,付费“朝九晚五”,老板:2个多月有三四十位来“上班”
然而,当这股风潮吹至广州,一些变化正在悄然发生,日益成为自由职业者、微型创业团队乃至寻求新机遇的职场人的“真”孵化器。这究竟是商业噱头的升级尚竞配资,还是新就业形态下真实的供需演变?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名为“假装上班”,实为“资源链接”
时下,“假装上班公司”在北京、广州、重庆、深圳、哈尔滨等地悄然兴起。事实上,这种“假装上班公司”、“假装上班俱乐部”在广州为数不少,打开社交平台,就可以查找到不少此类招租信息和简介,也有不少租用这些公司工位的反馈帖子。记者发现,这些“假装上班公司”不但空调、网络、打印机、饮水机、会议室等设施齐全,而且价格实惠,租金甚至低至日租9.9元,还可以灵活按小时租。
记者按照平台简介,来到广州天河区智域空间写字楼内,找到了一家“假装上班公司”。推门而入,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约有20余个工位的开放式办公区,一排排工位整齐排列,电脑、绿植点缀其间,空气中只有键盘的敲击声,一切与普通的公司无异。
租客在酷似真实办公室的环境中工作尚竞配资。
记者以一名求职者的身份进行咨询,发现与网络上流传的“对抗孤独”“治愈焦虑”等情绪价值标签不同,负责人介绍更多的是其作为办公空间的实用功能和社交属性。“我们这里打印机、微波炉、饮水机、冰箱都有配备,前台可以帮你收发快递,就像你的小助理。”
谈及费用,对方给出了明确的报价:“大厅的工位一个月400元,房间里私密性好一点的是500元。租金包水、包电、包网,没有其他任何费用。”不过,这里并非按天体验的场所,“我们是半年起租,押二付一。”记者算了一下,每天的费用10多元。
当记者询问租客的人员构成时,对方回答:“这里有一位是做程序的,还有一位是自己开公司当老板的,他有时在三亚远程办公。我们都喜欢做线上业务的人,有不懂还能互相问一问。”
“价值孵化”的生态演变
这类空间正在从单纯提供物理空间的场地租赁,向着提供附加值、构建微型社群的方向演进。
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说,她和闺蜜在越秀和天河成立了“假装上班公司”,面对求职者和自由职业者招租。其实自己和闺蜜两人分别都有创业项目。开“假装上班公司”,一方面是为了营利,另一方面也在租客中物色合作伙伴,实现资源互换、一起创业。
广州市民麦先生说,自己以前也有过一段结束上一份工作、寻找下一份工作的空窗期,在投简历的阶段,感到在家中没有职场氛围,于是就租了一个“假装上班公司”的工位,作为自己积极求职的场所。
“假装上班公司听起来有点不靠谱,但实际上是有价值的。”后来,麦先生选择做自媒体,已经做了一年多,但仍然在“假装上班公司”租办公室。一来租办公室可以让人看起来更正式,二来在“假装上班公司”有自由职业者、创业者、求职者,实际上是一个社区圈,大家在这里可以进行信息和资源整合,也可以通过交流碰撞出好的点子。
记者在“假装上班公司”观察发现,选择这里的用户,其核心诉求已不再是“假装”,而是“真实”的需求。对于初创者和自由职业者而言,每月数百元的成本,不仅解决了一个固定的办公地址,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充满潜在机遇的社交场所。
这种空间满足了新就业形态下的多元需求:为轻资产创业者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起步平台;为结束了一段工作、正在规划未来的“职场中转人”提供了保持节奏、寻找新方向的“缓冲区”;也为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创造了跨界交流、抱团取暖的可能尚竞配资。
启运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